闫晓丽,女,中共党员,博士,讲师,毕业于河南大学教育学部。2017年入职信阳学院,先后发表论文8篇。主持完成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信阳学院第十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在2022年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高校文科)中,获一等奖,荣获“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

做有温度的教育者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正如《学记》所言:亲其师而信其道。闫晓丽自从踏上三尺讲台那天起,便坚持“以爱育爱、育己立人”的理念,做一个有温度的教育者。她说有温度的教育者一方面体现在日常对学生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上,另一方面则是要把课堂变成有温度的课堂。她常常利用课前、课间等一切碎片化的时间和课后专门的时间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询问其学习上是否有困惑,生活中是否有困难,未来有什么规划,引导和鼓励学生用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就自己的梦想。她认为,当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的时候,能让知识点变得更加生动、深刻、有温度,所以她常常思考知识和生活的关联,以社会热点、个人生活感悟,把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生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说:“刚开学的时候,以为《教育学原理》枯燥无味,听完您的授课,才发现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它常常是有温度的,时而警醒我们、时而温暖我们、时而感化我们。”闫晓丽对学生的爱也实现了“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完成了从“教师热情”向“师生共情”的转变。夏天的教室炎热,学生会悄悄把自己的小风扇放在讲桌上让老师纳凉;会给闫老师写小卡片和信件,说:“希望老师开心,如果老师有一些事情需要学生做,我非常愿意帮老师分忧,力所能及做好!”学生对她的关心不仅温暖着她,也鞭策着她不断进步。她常说,“教育就是成人之美,达己之善!”
做有深度的教育者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基本职能。一个有深度的教育者要在这几个方面并行发展,然而,科研,多是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软肋。闫晓丽立足于对现实工作的思考,以《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为题成功申报了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并以此为依托,撰写博士论文,且顺利拿下了博士学位。提到这段一边工作、一边读博、一边陪娃的经历,闫晓丽说其中充满了辛酸,也饱含幸福和成就感!为了收集丰富的论文写作素材,她访谈了大量的学生和老师;为了保证写作的时间,她白天处理备课、上课、相关的学生工作和其他事务性工作,主要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进行沉浸式的阅读、思考和写作;为了解决学术思考中的不解之惑,她请教了很多知名专家和学者;她常常是社科楼晚上最后一个关灯锁门的教师,同事说:“假期里你们办公室还开着门,想着就是你在加班。”闫晓丽认为,做科研是一项艰苦而枯燥的工作,需要坐得下学术这张“冷板凳”,老师们要走出教学的舒适区,迎难而上,克服畏难情绪,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学术境界。她沉浸其中,体验到了科研带给自己的充实感,时常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仅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民办教育,开阔视野,也培养了其做科研的意识和兴趣,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做有情怀的教育学人
教育是一场漫长且优雅的修行,在平凡中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这与老师的教育信念、教育情怀是分不开的。闫晓丽老师担任大一新生的《教育学原理》专业课,每年的开学第一课上,她都告诉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教育学人,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更多地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教育理论,多些对日常事件的思考、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对精神世界的反哺。因为人最大的富足是精神上的富足,我希望教育学专业的学习能够带给大家这种精神上的成长和收获。”她也常常以自己如何实现教师梦进行现身说法,鼓励大家多读好书,提高自己的师范技能。每年的“原理课”,闫晓丽都鼓励学生自己讲一次课,自己评一次课,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理解教师育人的付出和责任,并且从不吝啬对同学们的赞美和夸奖!她说:“大一上学期的学生能有如此流畅的语言表达和严密的逻辑组织,能把PPT做得如此简洁大方又生动丰富,能有如此稳重的台风和得体的互动,确实在我意料之外!各个小组的高效合作使中国传统文化之厚重、之精彩得以完美呈现,就连评委的点评也是一针见血、有理有据。他们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让我看到了很多希望,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期待,他们确实未来可期!”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都说:“老师的授课方式和不断肯定让从未想过做教师的自己萌生了做教师的想法,让自己坚定了做一名好教师的信念,让自己感受到了教育学这个专业的迷人之处!”这份教育情怀在不经意间得到了传承,这是让闫晓丽最为开心和幸福的事情!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闫晓丽将始终保持对讲台的敬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践行一个教育学者立德树人的使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