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信阳日报以《“音”为梦想 “艺”起成长》为题,专题报道了我校音乐学院美育浸润特色志愿服务成果。这不仅是对学校美育浸润项目在地方基础教育“生根开花”的体现,同时也是对音乐学院美育帮扶工作扎实推进的认可与肯定。

自我校美育类浸润项目成功入选全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以来,音乐学院高度重视深入推进项目落实工作。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通过举办主题讲座、特色系列支教活动、开展主题专场音乐会等,推动帮扶中小学美育教育走向“日常化、多样化、特色化”,为地方基础美育教育注入艺术活力。
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美育浸润项目“日常化”

音乐学院以常态化支教为核心,与帮扶学校建立深度链接,构建长效志愿服务机制。自2023年起,累计开展支教活动43次,覆盖松树坦小学1-6年级超4600人次,非寒暑假期间,平均每月开展支教活动4次,参与到该项目中的师范生人数达占比70%。除了开展持续的日常教学以外,学院还与帮扶学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指派音乐理论、公共艺术教学部教研室主任等前往学校开展教研座谈会,协助帮扶对象动态优化教学内容,切实保障美育课程长期扎根校园。
创新形式持续深化美育浸润项目“多样化”


依托学院学科专业优势,学院在美育浸润活动中深化打造“音乐+”多元体系。在常规声乐教学基础上,融入音乐律动、戏腔演唱、肢体语言表达等互动教学模式,如在《牧童谣》课程通过律动游戏激发学生创造力。课程设置方面,不仅涵盖音乐知识教学,同时结合音乐在心理辅导方面的启智润心功能,如将《声声慢》《游子吟》等传统曲目融入教学,并与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相结合,实现美育与德育协同推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校地联动注重打造美育浸润项目“特色化”


学院注重结合“红色基因”和信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项目落实,依托学院特色音乐团队如“信阳民歌演唱团”等,将信阳民歌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元素的内容融入教学,如带领二年级同学感受《八月桂花满地开》的艺术体验,为四年级同学讲解《信阳民歌的魅力》,为六年级同学讲授《一朵茉莉花》的唱法等,在增强音乐素养的同时,传承文化基因。


音乐学院将以美育浸润项目为载体,持续深入优化“高校—小学”协同帮扶机制,推进“专业发展—协同帮扶”双轨并行,在助力地方基础教育美育质量提升的同时,发挥帮扶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反哺”作用,进一步丰富我校美育浸润计划项目发展内涵。
信阳日报:“音”为梦想 “艺”起成长(点击链接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