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历史学专业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社会科学学院于4月5日下午在社科楼419会议室召开了历史学专业《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校内专家与学生代表论证会。会议邀请了历史学教研室张保同教授、李俊恒教授两位校内专家参与论证。教学副院长寇博文和历史学教研室全体中青年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周青老师主持。

王燕红首先介绍了历史学《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情况,主要是按照《历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学校应用型培养的基本要求,首先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进行了细致解读,并形成了文字,然后对各门课程对应的指标点进行梳理。寇博文对此次培养方案的应用型和地方性的特点进行补充。最后,各位专家根据学校历史学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经验,提出许多宝贵建议。
张保同教授指出,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基础性的文件,必须要反复讨论。他强调,培养目标应符合《历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但不能照搬照抄,要考虑到目前高校发展的大致趋势和学校的基本规定,同时要兼顾学院的实际情况,体现科学性、前沿性和灵活性。既要符合历史学师范的特点,突出特色,又要突出史学前沿,还要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李俊恒教授指出,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考虑学制的年限,最好与学制保持一致。他具体指出,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均衡第七和第八学期的课程,调整教育见习的时间,将有包含性的课程进行调整合并,同时希望新增设的鄂豫皖革命史课程与河南地方史结合,并突出信阳地方史等课程。陈杰博士对历史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安排时间和具体的文本撰写上提出意见,他提出要根据学生考研的实际情况,落实考古学概论、周边国家史等课程。其他教师代表也进行了发言。
为提高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充分听取学生对《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随后社会科学学院召开学生代表论证会,2019级、2020级、2021级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王燕红老师首先就历史学《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情况和校内专家的建议进行简要介绍,各级学生代表也进行了发言。三个年级的学生代表主要提出了对即将开设考古学概论课程的期待,将教育见习、史学论文写作等课程稍微提前开设,以及希望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准备考研复习等建议。

通过此次校内专家和学生代表论证会,学院领导班子及历史教研室全体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编写的技巧等,有了更新的认识,对我校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理念与操作规程,有了更精确地把握,学院下一步将按照专家的意见和学生的建议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