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百千滋味,为师者在教育中酿造着独属的滋味。
初上大学时的我,只知埋头圣贤书,对窗外事一概懵懂,那时想着将来当老师吧:三尺讲台,一卷史书,上下千年,侃侃而谈,讲出个纵横捭阖,讲出个风云叱咤。这大约就是好的教育者,好老师吧。
而我最终却被辅导员所吸引。那时只会读书,为人处事上却颇有些茫茫然,自觉浅薄,看着辅导员马老师面对百余学生,讲话自信、从容,看着她在各部门与学生之间沟通协调,有条不紊,看着她与学生谈话有理有据,有刚有柔,很羡慕她高山仰止的气势,独当一面的能力。于是研究生毕业后,我也选择做了一名辅导员。初时,想着为人师的风采,想着学生人生导师的光环,很有些憧憬和甜蜜。
真正做了辅导员工作,才懂得了辅导员老师从容之下的积淀、历练,风采背后的责任、担当,才真切品味了个中三味。
一、苦
苦在辛、苦在累,苦在琐碎无休,苦在压力山大。
辅导员工作虽是8小时工作制,实际上却是“24小时开机,全天候待命”。
从清晨起,学工部:“五一假期结束,学生返校,请各位辅导员老师做好班级到校统计,及时联系未到校学生,明确原因和到校时间,按照统一表格统计上报。”
招就部:“假期结束,请尽快整理返母校调研的材料,于明日上交。”
团委:“五四诗会今日彩排、演出,请通知并组织参与节目的学生9点到位。”
党办:“函调证明已开好的系,要按要求整理发展对象材料,9号前材料上交。”
学生:“老师,我刚到学校,昨天晚上感冒发烧了,要去看病,您给我批个假吧?”
同事:“李老师,9点半到主任办公室开会。”
中午,“老师,你在办公室吗?我有事想当面跟你说说。”
晚上,“李老师,103宿舍是你班的吧,有个女生突发疾病了,要送往医院,你赶紧过来。”
……
类似的场景,几乎是日复一日的。为了按时完成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午、晚上加班已是常态,学生家庭的烦恼、宿舍的矛盾、感情的纠结都会向辅导员倾诉,虽则已经练就了一身化解的好本事,却也避免不了边边角角的烦恼遗留积压的沉重。还有因忙于工作而忽略家人,无暇顾及终身大事的苦涩。
二、酸
酸在囊中羞涩,酸在社会偏见,酸在倾情付出却被当成驴肝肺。
表面堂皇的大学老师,当朋友论及收入、谈及房、车时,就会不自觉浮起标准式微笑掩盖心中的酸楚。自持教育树人者,却也总有不以为然的声音刺入耳中:“辅导员是学生的保姆,干杂活儿的”,这时,也只好用“竖子不可教也”的清高来平衡心底的那点不舒服。
初工作时,自以为是老师,应当被学生孺慕,会拥有学生无条件的信任与敬重。却不想,也意外遭遇了种种酸楚。曾因为手头拮据,穿衣打扮的不在意,被学生鄙视过“土”。曾因为学生不上课,而巴心巴肝、苦口婆心地劝诫,结果却听见学生背后嘀咕“老师真多事,啰嗦得要命”。也曾有学生和我言笑晏晏、拥抱关爱,回头却为了得不到的奖学金,变得言辞咄咄,胡搅蛮缠,以不公平为由将我告到学校。那一时的刺激,那一时的灰心,那一时的悲愤,都能冲上鼻梁,酸至眼眶。
三、甜
苦也罢,酸也罢,都只是教育中的辅味。教育的主味是甜。为师者是酿造师,在苦与酸的辅味之上,混着责任与担当,为师者不懈地酿造着甜美的滋味。
走在校园里,学生带着亲昵、带着敬重喊“辅导员姐姐”,这时,我感到开心的甜蜜;原本自暴自弃、浑浑噩噩的学生听从劝告,回首学习,踏实处事,并认真地跟我保证说:“我不会让您失望的”,这时,我感到了欣慰的甜蜜;学生在省级专业比赛中获奖,拿着证书兴奋给我看,这时,我感到了自豪的甜蜜;过年了,毕业的学生托人带来了自己设计的新年贺卡和结婚喜糖,送祝福,送分享,这时,我感到了喜悦的甜蜜;加班时,有学生送来糕点,纸片上写:丽姐要记得吃饭哦!这时,我感到了幸福的甜蜜……
为师者的甜是弥漫于空气的甜,是沁入心肺的甜;是真心收获真情的感动,是桃李满天下的芬芳,是永恒于世间的山高水长。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苦、酸皆是一时的滋味,为师者却有不变的责任,不因苦而惧,不因酸而馁,正身而行,以德育人,“甜”的滋味必相伴始终。
为师三味,品尝过酸苦,才能酿造出甜美滋味。
注:本文是2015年度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师范大学承办的“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师德主题教育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作者系我院艺术系辅导员。
(艺术系 李海丽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