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 页>>校园新闻>>正文

校园新闻

【我的创业故事】范晶: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宽

  时间:2014-05-19   来源:未知   作者:   供图:   编辑:   浏览:

       “从无知的洁净中生长出来的,很容易被折断;从反复的暗黑中生长出来的,有可能是信念。”这是社会科学系2011级心理学专业班学生范晶的座右铭。范晶虽是一名大三学生,可她从13岁开始就学习独立生活,多次利用节假日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大学几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靠自己解决的。一路走来,她也着实积累了不少的“创业心得”,经过几次深谈,我们将她的这些货真价实的“经验”和历历在目的“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
       “那年13岁,我开始独立面对生活”
       范晶的母亲是一个要强的人,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上完高中就辍学在家务农,一生热爱知识的她便把梦想寄托在了她们姊妹三人身上。母亲在拮据的生活之中,梦里梦外都是她们,梦想着她们将来都能成才有出息。
       读书,曾经是她母亲的骄傲,也是最为伤心的一件事。母亲常提起她上学时代,家中兄妹多,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两个姨妈只字未识,她侥幸上完初中后,家中便再也无力供给她上学了,便以两个舅舅为主。辍学后她自学养殖,日夜苦读一心想有所作为,可家中不支持。不久,母亲便嫁与父亲。母亲常说,她这一辈子想读书,读不了,一定让自己的儿女上大学,完成她一生的梦想,于是,梦里梦外,她都在为孩子们的读书而费尽辛苦,倾其所有。几经努力,母亲如愿的让我们进入了当地最好的学校。而这些,也是支持范晶一直求学的动力之一。
       “我想,不可预知的才叫未来,知道的,也许就叫认命了。”上初一那年,13岁的范晶从上海回到老家,开始了她独立生活、学习并独立解决所有困难的成长之路,陪伴她的只有年迈的奶奶。“在一个孩子成长最关键的几年,没有人告诉她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是对与错……”。为此,范晶也曾怨恨过母亲,为什么当初把她独自留在家中上学呢?而在家里一待就是10年,初中、高中、大学……范晶都是自己一个人在“打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她曾经孤独过、寂寞过、伤心过……曾经多少次在心中想放弃自己,放弃现在的学业而再回上海打工替父母分担些,可每每想起母亲爬满眼角的皱纹、已经苍白的鬓发和经常发出的哀叹“老了,又老了啊,不中用了……”,范晶的心里就如针扎一般,她真的不忍心看到母亲为了家庭如此的操劳,她多想替母亲多分担一些。其实,在范晶眼中,母亲还算年轻,人也漂亮,热爱读书学习,虽然人到中年,但身材还算苗条,朴素中更显几分儒雅的气质和书卷的气息。
       “苦难,给予我们铭记的不仅仅是它的苦涩和煎熬,更多留给的我们是磨砺后的坚韧与自强”。相对同龄人而言,她似乎显得更加成熟、稳重。或许,这也是那一段苦难生活给她最好的“馈赠”。
       “假期开始了兼职打工,我要为自己全部的学费而战斗”
       2011年高考结束,近三个月的假期,范晶来到在上海打工的父母身边,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打工工作。那是一个医疗器械的工厂,按件计效,身边大多是同她年龄相仿的女生,也有一些已婚妇女。那时,范晶自己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克服自身的怯弱、矫情、傲慢,如何与他人相处和交往。超负荷的工作让她的双手满是伤口,糟糕的人际关系,老员工鄙夷的目光,陌生的环境,一天工作下来,筋疲力尽,晚上每每回到家,便闷不吭声躺在床上任由泪水从眼眶里一个劲地流,往往就在泪水的浸渍和内心的煎熬中蜷缩沉睡。就这样,人生的第一次打工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地教训和刻骨铭心的印象。这次的经历,在之后的反思中却让我学会了很多、感悟了很多,体味了很多。“如何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跟他人融洽的相处,如何与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交流,如何不让别人排斥你……”等等这些问题,都在范晶的脑海和潜意识中浮现和思考,成熟也来源于此。因为,她必须学会在陌生的环境中生存。
       大学如期而至,上海打工挣的钱除了交学费,还留了不少生活费。大一放暑假,有了上次的打工经历,这次她的运气似乎好了很多,在家的附近找到了一个补习班的当代课老师,主要负责小学一年级到初三的语文课。补习的学生虽不多,但课头和课时却不少,往往一站就是一天,嗓子讲的都哑了,腰也跟断了似的。两个月之后,拿着微薄的工资,无比的心酸和感慨,但这却是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用知识挣钱”。
       大二寒假的时候,范晶应聘在餐厅当服务员。有空闲时,也穿插给别人当家教。“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人都是平等的,工作不分贵贱”。当范晶真的去接触这类工作时,她才可能明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认为。“作为学生,大都清高自傲,让你低头问好,让你伸手接盘子,让你弯腰擦座椅。我想谁都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范晶一提起这些事的时候,总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说,“最初在餐厅当服务员,我也羞于开口问好,记菜单老记错,客人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等等之类的”。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让范晶感到自己竟是如此的没用,连这么琐碎的工作都做不好。之后,她努力使自己尽快的适应餐厅的工作环境,跟着老员工认真学习,记住每次犯的错误,主动与他人交流。渐渐的,和这些真诚、平凡的人们相处久了,发现其实他们大多善良、朴实。范晶也时常在想,谁都不愿低人一等,只是生活有太多无奈,大家不得不选择忍耐,“对别人抱以尊敬,他人也会回之以真诚。”
       “小试牛刀,我开始尝试自己创业”
       在母亲的鼓励下,范晶便决定利用大二暑假自己创办补习班。对她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挑战,更是她成长中的一个实现跨越的开始。于是,她将补习班的名字定为“新跨越”。这不光寓意对来补习的学生让他们有个大的飞跃,更是对自己创业的期望。
       创业,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或许这还算不上创业。范晶闲暇之时,总爱自嘲。办补习班首要的就是招生和租场地。母亲早早的便开始寻找场地,几番比较、权衡,最终定了下来。她又邀请了几个同学帮忙做好宣传单再上网发帖;母亲则去联系一切可以联系的同事,朋友,扩大宣传范围。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她和母亲挨家挨户的宣传,做家长们的思想工作,寻找一切可能会来补习的学员。最终,老天不负有心人,她的补习班招到了23名学生,不算多,但对她和母亲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补习班就这样开始了。范晶担任语文老师,另外请了两个同学负责教从小学到初中的英语和理科。自己开班远比替别人代课时困难的多。一切必须得想好,安排好。首先是学生的安全问题,这是她最为担心也是补习班能否成功的重中之重。上海的孩子大都娇贵,在校期间有任何的闪失,都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每天范晶都提着12分精神关注着每一个学生。其次,便是日常的管理。中午孩子们在学校用餐,上完课后范晶就要开始准备午饭,孩子吃完后清理碗筷,维持秩序,看管午休。下午课结束后,等待家长接走,与家长沟通,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直到最后一个学生的离开。最后,再打扫教室卫生,整理好资料后才能回家。每天都是忙碌地重复这些工作。周末她还要给学生印资料,书本,安排好下周的工作,同时她还和母亲一起继续宣传招生。8月31日,随着最后一个学生的补课结束,为期两个月的创业生涯也告一段落。那一刻,范晶的眼泪再也忍不住的往下流,为了这辛苦的两个月,更为了骄傲的自己,因为“我挺过来了”,虽然挣得钱并不是很多,但也足够她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了。
       “只要有颗积极向上的心,我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次蜕变。范晶认为,从来没有平白无故的领悟,而所有的这一切足以让一只丑小鸭蜕变成一只翱翔的白天鹅。她现在于不断学习中逐渐成长、成熟了。事实上,成长的本身就是一场孤独的战争,需要我们独自一人去面对未知的以后,一个人去品味生活的磨难,一个人努力堆砌事业的高楼大厦。
       目标已定,就该奋力一搏。再次回到校园,坐在教室里,范晶对学习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总感觉自己对知识是那么渴望,而时间是那么的宝贵。即将步入大四的她,已经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复习了。当别人嘲笑说她没必要如此早地开始复习的时候,她总是笑着说“笨鸟先飞,没办法”。实际上,倔强的范晶早有打算。因为今年暑假,她还要到上海继续办补习班,到时自己必须全力以赴补习班的工作,复习的时间就会比那些暑假留校学习的同学少很多。所以,她告诫自己必须抓紧现在的大好时机,拼命学习。她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进入更高更好的学府深造,圆母亲一生的梦想和寄托。
       “换做以前,我也会认为既要工作,还要复习,太辛苦了。可现在我却明白,或许就是这些压力、忙碌,才能更加激发自身内在的潜力。”范晶一直这样激励着自己。不公平过程才可换回公平的结果。我不能与同龄人享受本该享受的美好,但回头看来并不觉得这其中有什么委屈或不公平。生活如此,人生如此,本身就有喜有悲,有苦有乐。面对不可躲避的困难,所能做的就是要确定自己的目标,确定喜欢做什么,然后勇往直前坚定地做下去。
       “世道虽窄,可世界很宽,只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未来的路便会越走越宽”。范晶总是这样乐观面对生活。她也始终坚信,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宣传部供稿)


中国 · 河南 · 信阳市新七大道西段

7th New Avenue West,Xinyang,Henan Province,China

电话(Tel):0376-3010956   传真(Fax):0376-3012678

豫ICP备 13004993号-2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