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转向了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仅仅是获取资讯和网络文学等精神文化快餐。有些人认为,经典文学逐渐被人们遗弃到主流生活之外的角落里。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阅读空间,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是网络之功。但天下事总是有一利必有一弊,这是事物的铁律。网络阅读内容极为丰富、广泛,但另一面是驳杂而零乱、缺乏系统性;网络阅读随意而方便,但与之相随的弊病是感受飘忽而粗浅,如水过鸭背,难留痕迹,读过也就飘逝了。无论你读了多少,结果还是读了就忘,终是一个“没印象”。这样的阅读对于老年人,对于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人来说是相宜的,但对于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却是不相宜的。大学生正处于积累知识、深化思想的阶段,所以,对于必读的书一定要反复阅读,一定要入脑入心,深刻体会,让读过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这样的要求是网络阅读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所以,我认为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加信息量,用最快的速度浏览,然后把宝贵的时间节省下来用于读纸质书。
问:您长期从事文学研究,对华锐学院的人文学科发展和科研工作,您有什么建议?
答:说实话,我对学校的人文学科发展和科研工作并不真正了解,或者说了解不多,基本没有发言权。但以常情常理来看,因为学校建校时间还不长,教师队伍又以年轻教师为主,目前教学任务普遍比较重,所以科研工作当然还显得相对薄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正因为年轻教师多,在他们那里蕴含着巨大的科研潜力,所以我们学校的科研前景无限,蕴蓄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完全相信,几年之后我们学校的科研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将来等我们的学校发展得更好了,年轻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对少了,科研时间相对多了,他们的潜力就会释放出来。我对学校的建议是,为年轻教师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参照相关学校相对成熟的规则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促使科研良性发展。
我对年轻教师的建议是,在科研工作上要有目标,有规划,有较高的抱负水平,不要仅仅满足于应付教几门课拉倒。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有意思,而且社会需要,有发展前途的研究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持续地努力下去。要在一个或两个,总之是在相对集中的方向上打持久战,不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王蒙说,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集中精力在一个事情上持续地努力(大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收获。还有,要科研,就要多读,善思,多写,三者缺一不可。不读,没有感受体验,没有自己的发现,写什么?!有了自己的发现(观点)还要敢写,勤写。写作能力是在写作过程中练出来的,正如王蒙所说,作家是用笔思考的。作家如此,研究者也一样。当然,一开始研究、写作,可能很艰难,很劳累,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时时想放弃,这都很正常,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从这里走过来的。这时候你千万不要退缩,要硬着头皮往前走,走过那个艰难的瓶颈,你就迎来了科研的开阔地。那时候你不但知道写什么,而且越写越写不完了。科研、写作既是艰苦的过程,同时也是快乐的过程。正所谓苦乐交织,苦中有乐,乐在苦中;也就是常言说的“痛快”——既痛且快,又痛又快,快在痛中,痛中有快。这种复合的心理体验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精神享受,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作为大学老师,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体验,多少有点遗憾。
问:近期,为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我院正实施面向大一学子的学习生活导师制。您如何看待这项新制度,有何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答:毫无疑问,这是对于学生成长、人才培养极其重要、极其有意义的一项重大举措。关于其重大意义,施院长已经代表学校领导班子论述得相当充分了,我没有什么补充了。说这项举措具有重大意义,原因很简单,学生成长、人才培养,或者说学校教育,千头万绪,但归纳起来,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某种专业技能,到社会上能胜任某种职业,从而为社会作出贡献;二是教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在心理上、品德上、人格上健康成长。一般而言,无论哪所学校对专业知识的教学都很重视,有诸多措施加以保障;而对于教学生如何做人这方面,即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方面,却是停留于观念和口头上的多,而在实践上具体行动的少,即缺乏具体可行、切实有效的措施。我们学校实行的学习生活导师制,走出了上述困境,扭转了上述倾向,把学生的全面成长,尤其是心理、品德、人格上的健康成长以制度的形式落实下来,意义深远。据我所知,那么多一本二本院校,包括国内名校也没有实行这样的制度。由此看,我们学校实行这项制度,在保障学生全面成长方面走到了众多高校的前列。
这项制度的实行,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对老师的责任心要求更高了。老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把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行辅导,进行帮教,把工作做到学生心里。这就要求老师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对老师也是一个促进,一个鞭策。一般来说,大学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比较疏远,处于一种游离状态,但学习生活导师制的实行却可以使老师和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亦师亦友的关系。眼看着自己辅导的学生健康成长,老师也很有成就感啊!老师和学生在这种制度下建立的关系远远超越一般师生关系,不是亲情胜似亲情。这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问:“人生本无意义”,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答:据我所知,这个意思是胡适先生的观点。若干年前,有大学生写信向胡适请教“人生有何意义”,他认为这是一个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他说,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胡适先生的基本意思是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我同意并且赞赏胡适先生关于人生意义的看法。人生意义不是与生俱来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创造出来的;不是每个人想出来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干出来的。讨论人生意义的意义,说到底是为了怎样在“无意义”中创造出意义来,或者说是为了更好地活出意义来。
人生意义既玄又不玄,请走出玄想,回归社会,立足现实,尽好你的人生责任,踏踏实实做好手中的事。能做多少做多少(量),能做多好做多好(质)。做,就是意义;做好了,为他人为社会释放了正能量,让他人因为你的存在生活得更美好,就是你人生的意义。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先不要把人生意义说得太玄远、太空洞、太宏大,把你应该学的东西扎扎实实学好,把自己该做的每件事情做好,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就是你当下人生的意义。说得更具体一点,意义不在天涯,就在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就在你如何过好你的每一天。
(新闻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