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午,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立新、院长助理梁晓萍、爱知大学现教项目教师杨琳为我校师生作了三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我校文学院院长毛正天、党总支书记张甲楠,外国语学院院长罗德喜分别主持了上述报告。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的6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王立新教授作了题为《局部与整体:谈古典学方法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运用与意义——以古典希伯来文学研究为例》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西方古典学的概念,主张借鉴西方学术传统中的古典学方法用于特定时代东方文学的研究。他认为,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是因为在东方各个文明区域内不仅同样存在类似的“古典时代”,而且在这一时代中产生的经典也具有类似的品质,需要我们以有机整体的意识和视野予以探究。他强调,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统一,坚持最终研究结果的诗学品质,从而实现对古典东方文学探讨的深化。最后,王立新以希伯来文学研究的实例向同学们介绍了古典学方法在东方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强调了借鉴以知识谱系有机统一观念为基础的古典学方法的重要性,期望大家在研究中多一点“实证性”的古典学品格。

梁晓萍教授作了题为《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素养及教学技巧-从<会通汉语>谈起》的学术报告。她论述了语言教师的定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身份三个部分进行诠释,并阐释了做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梁晓萍在报告中运用了大量的汉语教学实例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展示了国际汉语课堂教学的技巧。最后,她以南开大学《会通汉语》教材为例,为大家详细解读了南开大学的汉语教学模式及教学设计,并强调了汉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杨琳老师作了题为《日本文化特征和社会环境对日本学生汉语习得的影响》的学术报告。他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了日本的历史,并全面介绍了中日交流的情况。他认为,中日交流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尤其是在隋唐时期,交流次数之多、规模之大都是世所罕见。他阐述了日本文化的特点和社会环境,指出虽然日本社会一直在变化,但从未真正脱离其最古老的文化根源。受这些特殊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日本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表现出明显的特点。最后,他以南开大学爱知大学现地教学项目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学生汉语习得的特征。
三场报告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分析精辟,反映出主讲人渊博的知识修养、深厚的文化积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在场师生受益匪浅。罗德喜、毛正天、张甲楠在主持报告会时分别指出,专家们的报告具有高度的学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对我校英语、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